虎虎生威

发布时间:2022-11-02 19:07:17      浏览量:

成语故事

01

从远古走来的虎

《虎虎生威:虎的故事》一书中,作者阐述“虎作为百兽之王,很早就已经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。无论是商周时代狰狞、诡异的虎,秦汉时期雄浑、威风的虎,还是晋唐以降凝重、喜庆的虎,其形象虽然多变,但无一不体现着古人对于虎的认识,寄托着先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希望。


原始时期,古人就按照虎的形状,仿效其吼声,创造了汉字“虎”字的初形。殷商的甲骨文中,“虎”字是一只造型优美、可爱的象形虎。虎很早就走入先人的心灵,现世的猛虎携着灵异的蛟龙,虎啸龙吟让后人无法回避。龙虎结合在一起成为祥瑞繁荣的象征,成为权力与威严的典式。”


把秦汉作为同一个认识单元,是因为前者创造了一个统一的帝国时代,后者则将这一体制巩固和模式化。然而,秦、西汉和东汉就其各自的历史性格,却有着很大的差异。有汉一代,谶纬之学大行其道,上至宫廷、下至民间崇尚“四灵”,青龙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成为驱邪避灾、保佑平安的吉祥物。汉代是中国历史的青少年时代,充满了张力,虎的特性与汉代有着更多的贴合,所以虎的形象出现在更多材质上:佩玉饰虎、砖瓦刻虎、墙壁画虎、墓道立虎、布帛织虎,虎艺术世俗化已成为主流。石雕虎体量硕大、造型古朴,充分利用石头的质感,表现出虎的雄浑气象;青铜虎符线条流畅、富有动感;秦砖汉瓦中的虎,或奔走、或吼叫、或飞翔,生动传神。


秦汉四百四十年的统一局面被打破,历时三百年的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与动荡开始了。宏观看来,这是种族、地域、阶级之间在寻找新的平衡点。战争、迁徙、阴谋、陷害、篡弑、杀戮,频繁的改朝换代,再没有哪个朝代如此坦诚地呼喊出生命苦短、人生无常的感叹。作为孔武有力的虎,自然成为民间的精神寄托之一,祈求虎的庇护,逢凶化吉,永保平安。南北朝时,民间石刻砖雕上常有虎的形象出现。这时的雕刻,不仅承接汉代遗风,而且吸收印度风格,造型雄浑凝重、神采飞扬、气象非凡。南北朝时佛教广泛传播,佛教信仰占据了主导地位,伴随而来的与佛教有关的题材成为艺术的主要形式。在动物方面,佛教中卷毛狮子以其具有虎的性格和独特的造型,成为了时代的新宠。


唐时石狮成为王公贵族神道的立兽,到了明清时期皇家陵寝的神道立像依然承袭前朝。由于佛教文化的影响,在文化交流发达的区域,唐代之后狮取代了虎的位置,成为吉祥喜庆的象征,逢重大节庆日,狮子舞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。当然在一些农村,虎崇拜的遗风依然存在,只不过虎失去了雄强的面貌,以虎帽、虎鞋、虎枕、虎玩具、虎形面食等,在民间艺人手中变得稚拙可爱、鲜艳夺目,喜庆中不失王者气象。


02

神话传说中虎的形象

在《虎虎生威:虎的故事》一书中的第二章,对神话传说中虎的形象做了详细的解读“在古代,人们迫于大自然的威胁,虎的威胁,在于其斗争的同时,也产生了信赖、求助和膜拜的心理。在这种观念中,虎既是天上的星宿之神,也是天门的守护神。无论是佛教,还是道教、萨满教,都把虎当做超自然的神力加以崇拜。


佛教是外来宗教,本身具有印度佛教以身饲虎的大悲精神。这种自我牺牲精神与中国禅宗结合,虎便具有佛系,成为听经修道、受佛训导、宣扬佛法的使者。南北朝时,敦煌石窟的壁画,很多题材以佛本生的故事表现舍己救人的精神。如萨埵太子舍身饲虎故事,萨埵太子以牺牲自己,挽救了一只快要饿死的母虎和七只小虎,歌颂了一种自我牺牲精神。它与中国古代将罪人“投畀豺虎”以示惩戒的目的不同,而是以宗教的虔诚,彰显了佛教文化的博大与精深。”


03

虎与古人的生活

《虎虎生威:虎的故事》最终章,着重介绍了虎与古人的生活,“在古代农耕社会中,人与自然关系紧密,虎作为自然界中的动物,与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。在与人的互动中,勇武、威猛的虎成为了战争的象征;威严、正义的虎,承载了古人的道德追求;而凶猛、横暴的虎,则衍生出许多虎患与打虎的故事。”


古代中国,虎是人的保护神,在科技进步的今日,人类义不容辞地成了虎的保护神。虎是地球一道亮丽的风景,人类应该随着文明一同成长,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悟性,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,还虎以一个自由、绚丽、斑斓与和谐的家园。


  • 首页
  • QQ
  • 联系电话
  • 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