痛定思痛

发布时间:2025-04-01 21:00:29      浏览量:

成语故事

      在唐朝,韩愈要算是一个文名与官名同样显赫的人物了。韩愈,字退之,河南河阳,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德宗贞元八年(公元792年)进士及第,历任监察御史、国子博士、刑部侍郎、国子祭酒、吏部侍郎等显职。他文章出众,官居高位,受到后人赞颂也理所当然。不过,凡事都有例外,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就曾经在《日知录》一文中,批评韩愈未显达时轻率写下的投知求见之文,并对韩愈的人格也提出了质疑。

      顾炎武所指,确有其事。韩愈曾经在《与凤翔刑尚书书》中竭力自荐,并提出“布衣之士”与“王公大人”须互补的观点,这就是韩愈遭人诟病的缘由。其实,韩愈自有难言的苦衷。他年少时家道衰落,一家三十余口都盼着他能够取得一官半职,以维持生计。但事与愿违,他屡试不第,内心怎能不焦虑?向达官贵人投知求见实在是他最后一线希望了,可这并不是他内心所愿。韩愈曾经写信给自己的好朋友李翱表明自己的心迹,他说:“你还不了解我的话,当世就没有人能够明白我了。我当年在京城时穷困潦倒,每日奔走于达官显贵之家,求他们的帮助,当时还不觉得难过,如今悲痛的心情平复了,再回过头来想那时所受的痛苦,简直不知道应当如何看待自己啊。”

      这番话语调沉痛无奈,让人不忍再对他多做苛责。韩愈显达后对晚辈奖掖提携不遗余力,大概跟他年轻时遭受的切肤之痛有密切关联。

      痛定思痛指事后追思当时所遭的痛苦,而更加伤心;表示受挫折后的教训

相关成语
  • 首页
  • QQ
  • 联系电话
  • 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