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贽
历史人物:历史上有关李贽的成语
别出心裁:明 李贽《水浒全书发凡》:“今别出心裁,不依旧样,或特标于目外,或叠彩于回中。”
满载而归:明·李贽《焚书·又焦弱侯》:“然林汝宁向者三任,彼无一任不往,往必满载而归。”
一字一泪:明·李贽《焚书·书答·与焦漪园》:“写至此,一字一泪,不知当向何人道,当与何人读,想当照旧剃发归山去矣!”
所作所为:明 李贽《答周西岩书》:“我不识渠半生以前所作所为,皆是谁主张乎?”
识才尊贤:明·李贽《焚书·复麻城人书》:“以此见真正高阳酒徒之能人下士,识才尊贤又如此。”
缺衣少食:明李贽《焚书 复李渐老书》:“即此衣食之赐,既深以为喜,则缺衣少食之烦恼不言而知也。”
名德重望:明·李贽《与弱侯太史书》:“所幸菩萨不至终穷,有柳塘老以名德重望为东道主。”
安闲自在:明 李贽《焚书 预约 早晚礼仪》:“有问乃答,不问即默,安闲自在,从容应付,不敢慢之,不可敬之。”
光前裕后:明 李贽《答耿司寇书》:“世人之所以光前裕后者,无时刻而不系念。”
超类绝伦:明·李贽《答耿司寇书》:“故使克明即不中举……亦当为天地间有数奇品,超类绝伦,而可以公眼前蹊径限之欤?”
打恭作揖:明·李贽《因记往事》:“嗟乎!平居无事,只解打恭作揖,终日匡坐,同于泥塑。”
出圣入神:明·李贽《四书评·孟子·尽心下》:“中问六语最吃紧,正是出圣入神真口诀,凡具善信根基者佩服之。”
惊魂丧魄:明·李贽《四书评·论语·季氏》:“使季孙闻之,不惊魂丧魄也哉!”
救灾恤患:明·李贽《焚书·杂述·寒灯小话》:“今得人钱财,视同粪土,岂为谋王图霸,用之以结客乎?抑救灾恤患,而激于义之不能以已也?”
埋头顾影:明·李贽《答邓明府》:“非与世之局琐取容,埋头顾影。”
旁搜博采:明·李贽《续焚书·序汇·史阁叙述》:“君知其难,则自能旁搜博采,若我太祖高皇帝然,唯务得人而后已。”
强枝弱本:明·李贽《史纲评要·唐玄宗》:“强枝弱本,千古同患。同姓犹然,况犬羊乎?”
青霄白日:明·李贽《复邓石阳书》:“苟一毫衷赤不尽,尚有纤芥为名作诳语之,青霄白日,照耀我心。”
损己利人:明·李贽《与庄纯夫书》:“孝友忠信,损己利人,胜似今世称学道者。”
贪位慕禄:明·李贽《焚书·答邓明府》:“而所以诏学者,则必曰专志道德,无求功名,不可贪位慕禄也,不可患得患失也。”
吐肝露胆:明·李贽《复京中友朋》:“我既真切向道,彼决无有厌恶之理……决无不吐肝露胆与我共证明之意。”
依门傍户:明·李贽《富莫富于常知足》:“无骨力则待人而行,倚势乃立,东西恃赖耳,依门傍户,真同仆妾,非贱而何?”又《史纲评要·周纪·威烈王》:“以此猛烈,赴道不难,与世上好人依门傍户者何啻千里。”
怡性养神:明·李贽《读书乐》:“束书不观,吾何以欢?怡性养神,正在此间。”
远垂不朽:明·李贽《与汪鼎甫书》:“所谓水中盐味,可取不可得,是为千古绝唱,当与古文远垂不朽者也。”
造言捏词:明·李贽《穷途说》:“今既乱以皮鞭打常闻矣,犹然不得快活,复怨怒上山,造言捏词。”
知人下士:明·李贽《焚书·复麻城人书》:“以此见真正高阳酒徒之能知人下士,识才尊贤又如此。”
重明继焰:明·李贽《五宗说》:“因其支分派别,源流不绝,则名之曰宗;因其重明继焰,明明无尽,则称之曰灯,其实一也。”
瓜田之嫌:明 李贽《与耿克念书》:“我欲来已决,然反而思之,未免有瓜田之嫌。”参见“瓜田不纳履,李下不整冠”。
铁面枪牙:明 李贽《咏古》之一:“卧薪尝胆为吞吴,铁面枪牙是丈夫。”
如痴如梦:明 李贽《焚书 答周二鲁》:“遇真正儒者,如痴如梦,翻令见疑。”
发蒙启蔽:明·李贽《答李见罗先生书》:“发蒙启蔽,时或未省,而退实沉思。”
直冲横撞:明·李贽《续焚书·与友人论文》:“凡作文皆从外面攻进里去,我为文章只就里面攻打出来,直冲横撞,就他城池,食他粮草,搅得他粉碎,故不费一毫气力而自然有余也。”
著书立言:明·李贽《焚书·童心说》:“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,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?”
装模做样:明·李贽《史纲评要·唐纪·景云元年》:“还有一等装模做样如泥塑、如木雕的五经。未尝不扫地。要知。要知。”
至当不易:明·李贽《焚书·读史·孔明为后主写申韩管子六韬》:“故汲长孺谓其内多欲而外施仁义,而论六家要指者,又以‘博而寡要,劳而少功’八字概之,可谓至当不易之定论。”
超今绝古:明·李贽《与管登之书》:“细读佳刻,字字句句皆从神识中模写,雄健博达,真足以超今绝古。”
潜移嘿夺:明·李贽《藏书·外臣传·冯道》:“今观五季相禅,潜移嘿夺,纵有兵革,不闻争城。”
言是人非:明·李贽《史纲评要·宋纪·太祖》:“徐铉、张洎言是人非。”
效颦学步:明李贽《答耿司寇书》:“且克明何如人也,筋骨如铁,而肯效颦学步从人脚跟走乎!”
阳解阴毒:明·李贽《答来书》:“盖彼皆君子路上人,决无有匿怨友人,阳解阴毒之事。”
洪钟大吕:明·李贽《焚书·复焦弱侯》:“至其真洪钟大吕,大扣大鸣,小扣小应,俱系精神骨髓所在。”
高蹈远引:明·李贽《焚书·复焦弱侯》:“况乎以一时之喜怒,以一人之爱憎,而欲视天下高蹈远引之士,混俗和光之徒,皮毛臭秽之夫,如周丘其人者哉!”
冠屦倒施:明·李贽《〈忠义水浒传〉序》:“盖自宋室不竞,冠屦倒施,大贤处下,不肖处上。”
目不苟视:明·李贽《卓吾论略》:“吾大人何如人哉?身长七尺,目不苟视。”
冠履倒施:明·李贽《序》:“盖自宋室不竞,冠履倒施,大贤处下,不肖处上。”
眉下添眉:明·李贽《四书评·大学》:“则第一章释‘明明德’,第二章释‘新民’,是本来已释过了,何必又释‘本末’?无乃眉下添眉耶?”
功成弗居:明·李贽《史纲评要·周纪·赧王》:“功成弗居,贤将所难。”
无事生事:明·李贽《读》:“无风扬波,无事生事。”
无风扬波:明·李贽《读》:“无风扬波,无事生事,一人好名,毒流万世,卒使管叔流言,新莽藉口。”
添油炽薪:明·李贽《与曾中野书》:“昨见公,令我两个月心事顿然冰消冻解也。乃知向之劝我者,只为我添油炽薪耳。”
同尘合污:明·李贽《藏书·大臣传·狄仁杰》:“同尘合污,与世委蛇。”
止沸益薪:明·李贽《为黄安二上人书》之三:“对高洁人谈高洁,已为止沸益薪,况高洁十倍哉!”
千古绝唱:明·李贽《与汪鼎甫书》:“所谓水中盐味,可取不可得,是为千古绝唱,当与古文远垂不朽者也。”清·采蘅子《虫鸣漫录》卷二:“‘茶龟’对‘酒鳖’,真千古绝唱也。”
千古一律:明·李贽《史纲评要·周记·敬王》:“杀子产,谤仲尼,千古一律,何足怪哉?”
从轻发落:明 李贽《与周友山书》:“想仲尼不为已甚,诸公遵守孔门家法,决知从宽发落、许其改过自新无疑。
靡然从风:明·李贽《答马历山书》:“然非龙溪先生五六十年守其师说,不少改变,亦未必靡然从风,一至此也。”
千里骏骨:明·李贽《复梅客生》:“若计此时有具眼人能破格欲求千里骏骨,难矣!”
千年一律:明·李贽《题孔子像于芝佛院》:“万口一词,不可破也;千年一律,不自知也。”
闻风而兴:明·李贽《读史汇·储瓘》:“后泰州有心斋先生,其闻风而兴者欤。”
委曲成全:明·李贽《续焚书·答骆副使》:“夫自用则不能容物,无用又不能理物,其得尔三载于滇中者,皆我公委曲成全之泽也。”
冲口而发:明·李贽《焚书·李温陵传》:“滑稽排调,冲口而发,既能解颐,亦可刺骨。”
互相推诿:明·李贽《焚书·因记往事》:“甚至互相推托,以为能明哲。”
满车而归:明·李贽《又与焦弱侯》:“然林汝宁向者三任,彼无一任不往,往必满载而归,兹尚未厌足,如饿狗思想隔日屎,乃敢欺我以为游嵩少。”
公尔忘私:明·李贽《晃错》:“[晃错]公尔忘私,而其父又唯知日夜伤晃氏之不安矣。”
无可如何:明·李贽《复邓鼎石书》:“虽知情不容己,然亦无可如何。”
以肉啖虎:明·李贽《史纲评要·周纪·赧王》:“以揽权要秦王,正如以肉啖虎耳。”
行随事迁:明·李贽《焚书·先行录序》:“故行随事迁,则言焉人殊,安得据往行以为典要,守前言以效尾生耶?”
眼空四海:明 李贽《答耿司寇书》:“渠眼空四海,而又肯随人脚跟走乎?”
不步人脚:明 李贽《又与从吾》:“苏长公片言只字与金玉同声,虽千古未见其比,则以其胸中绝无俗气,下笔不作寻常语,不步人脚故耳。”
巧立名色:明·李贽《三大夫像议》:“我这里佛自解放光,不似世上一等魍魉匠、魍魉僧巧立名色,诳人钱财也。”
束之高屋:明·李贽《读书乐》诗:“弃置莫读,束之高屋,怡性养神,辍歌送哭。”
安坐待毙:明 李贽《焚书 复邓鼎石》:“惟是世人无才无术,或有才术矣,又恐利害及身,百般趋避,故亦遂因循不理,安坐待毙。”
触目兴叹:明·李贽《焚书·杂述·杂说》:“一旦见景生情,触目兴叹。”
革旧鼎新:明·李贽《代深有告文》之二:“切以诵经者,所以明心见性,礼忏者,所以革旧鼎新。”
之死靡他:宋·王谠《唐语林·补遗一》:“一言革面,愿比家奴,之死靡他。”明·李贽《昆仑奴》:“忠臣侠忠,则扶颠持危,九死不悔,志士侠义,则临危自奋,之死靡他。”
从容应对:明·李贽《焚书·杂述·豫约》:“有问乃答,不问即默,安闲自在,从容应答,不敢慢之,不可敬之。”
风中之烛:明 李贽《覆邓石阳书》:“犹闻拜疾趋,全不念风中之烛,灭在俄顷。”
阐扬光大:明·李贽《与焦弱侯书》:“待木之人,望兄速了业缘,以阐扬光大此学为不朽事业。”
独来独往:明·李贽《何心隐论》:“公独来独往,自我无前者也。”
麻痹不仁:明·李贽《寄答留都书》:“今但以仁体称兄,恐合邑士大夫皆以为我麻痹不仁之人矣。”
从宽发落:明·李贽《与周友山书》:“想仲尼不为已甚,诸公遵守孔门家法,决知从宽发落、许其改过自新无疑。”
佛高一尺,魔高一丈:明 李贽《与梅衡湘书》:“‘佛高一尺,魔高一丈。’昔人此言,只要人知有佛即有魔,如形之有影,声之有响,必然不相离者。”
心存高官,志在巨富:明·李贽《焚书·又与焦弱侯》:“彼以为周、程、张、朱者,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,志在巨富。”
前门拒虎,后门进狼:明 李贽《史纲评要 周纪 显王》:“前门拒虎,后门进狼,未知是祸是福。”
慷他人之慨:明·李贽《焚书·寒灯小话》:“况慷他人之慨,费别姓之财,于人为不情,于己甚无谓乎?”
